全省文旅經濟發展大會吹響了我省做大做強做優文旅經濟的“沖鋒號”。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泉州如何發揮自身優勢與特色,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讓山海之美與人文之韻更好為發展添光彩?
“我們將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申遺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利用’的重要指示,認真落實全省文旅經濟發展大會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發揮泉州多元文化優勢和旅游資源稟賦,努力打造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典范城市、‘最具煙火氣的泉州’著名旅游目的地。”日前,泉州市市長蔡戰勝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
作為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東亞文化之都、國家級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泉州現有文物保護單位945處,其中國家級44處;各級非遺項目505項、國家級非遺36項,是我國唯一同時擁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部三大類別非遺名錄的城市。特別是2021年,“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2個遺產點涵蓋10個縣(市、區),管控區近200平方公里,是少有的城市類世界遺產。
蔡戰勝介紹,近年來,泉州一方面堅持系統保護,彰顯以文鑄魂。泉州建立文旅經濟工作專班,整體推進世界遺產點、國家級文保單位等系列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完善文物保護法規制度體系,先后頒布海上絲綢之路史跡、歷史文化名城、中山路騎樓保護等條例,并將7月25日定為“泉州世界遺產日”。另一方面,堅持活態傳承,打造“煙火之城”。以泉州古城為核心,賡續城市文脈,促進文旅融合發展。按照“見人見物見生活、留形留魂留鄉愁”理念,遵循“修舊如舊”原則,實施古城29條街巷改造,以整體性保護“留人氣”。其中,金魚巷微改造工程、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工程等獲全國遺產傳承保護獎。同時,在100個非遺傳習所、1000個非遺展示點常態化開展非遺展示體驗活動,組織南音、高甲戲、梨園戲、木偶戲、閩南歌舞等“閩南戲窩子”公益展演、沉浸式互動,以文化體驗“漲人氣”。2022年,文化產業增加值超700億元,增長率22.3%、居全省第一,成為泉州重要經濟支柱。
蔡戰勝表示,2023年春節期間,全市接待旅游人數275.9萬人次,同比增長53.8%;實現旅游收入20.4億元,同比增長135.1%。下一步,泉州將緊緊抓住全省大力發展文旅經濟的歷史性機遇,圍繞打造“世界遺產保護利用典范城市”目標,突出跨界、多元、融合,實施“文旅+”專項行動,進一步做大做強做優文旅經濟。
在規劃引領方面,泉州以實施《泉州市文化旅游發展促進條例》(全國首部聚焦文旅發展的地方性法規)、泉州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發展專項規劃為抓手,近期將出臺加快推進高端酒店、民宿、文創等高質量發展配套政策,支持招大引強,做強市場主體。
在項目支撐方面,泉州將重點打造“五個一”,包括一批世遺旅游精品項目,積極推動泉州古城等創建國家旅游度假區,加快德化窯、永春苦寨坑窯等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一臺海絲主題特色、具有宋元泉州風情的旅游演藝精品——《宋元海絲》,年初已完成首演;一批海絲文化主題系列街區,各縣(市、區)立足自身文化資源和產業基礎,建設1~2條示范街區;一批文旅精品路線,已推出16條世遺主題旅游線路產品;“一部手機游泉州”平臺,為游客提供游前資訊查詢、游中導覽導游導航、游后評價分享等便捷智能服務。
在環境配套方面,泉州將完善遺產點智慧講解系統,構建“多彩公交+慢行步道”城市交通微循環,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合理布設民宿餐飲空間,特別是制定出臺《古城及周邊旅游配套提升專項行動方案》,盤活中心城區23萬平方米閑置國有資產改造為精品酒店、民宿,加快補齊中心城區旅游公共配套短板。(記者 李向娟 王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