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是農作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之一,對增質增產增效有著重要的作用,如果為農作物增施二氧化碳將會有怎樣的效果?近期,在惠安家興家庭農場試驗的這項技術開始顯現出成效。
在該農場的一個連棟大棚里,農場大棚一旁擺放著多個儲存二氧化碳的鋼瓶。在農作物上方鋪設著多條二氧化碳增施管路,每條管路上都裝有多個方形噴嘴。工作時每個噴嘴便發出“嘶嘶”的噴氣聲,開始朝下方的農作物噴施二氧化碳。
“這項技術可以在棚內二氧化碳濃度不足時,起到很好的增施二氧化碳作用。”福建省機械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同時也是該項技術研究負責人之一的何惠彬介紹,天氣冷的季節,為了確保棚內的溫度,往往需要閉棚,與外界空氣沒有對流,此時棚內的二氧化碳濃度就可能出現不足的情況。配備此項技術后,就可以智能補充棚內的二氧化碳濃度。“這些二氧化碳來自工業廢氣的捕集,所以此項技術如果推廣開來,對環境也是有益的。”何惠彬補充道。
“我們農場2022年10月份開始引進此套裝備,11月份正式啟用。目前已經有一些明顯的效果了。”該農場場主鄭培忠介紹,目前這項技術正在種植玉米和圣女果的大棚里應用。從應用的效果來看,該棚內的玉米生長周期明顯縮短,而圣女果除了生長周期縮短外,平均每期產量也增長了百分十五左右。
“我們將繼續把這項技術推廣應用到其他大棚里。”何惠彬表示,接下來他們會繼續觀察和記錄這項技術的應用效果。農場主鄭培忠表示,未來將大規模應用這項技術,以發展富碳農業為基礎,助力鄉村振興,為實現碳中和目標做貢獻。(陳振彬 文/圖)